在许多工程领域中,工程师对闪电都长期保持高度警惕,原因再清楚不过了:一次雷击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结构破坏、引发房屋或森林火灾,甚至带来强烈的电涌(图1)。
图1:雷击的强度总是令人震撼,虽然持续仅毫秒,但电流可高达数十万安培。(来源: Science Daily)
即使闪电并非直接击中设备 (若直接击中,多半已彻底损毁),其在附近导线与路径中感应出的瞬变也可能造成损害,对电子设备造成毁灭性破坏。令人困惑的是,闪电对人体的影响并不一致:有人被击中后几乎毫发无伤,有人则留下短期或长期的后遗症,而对另一些人……结果往往不言而喻。
测量与防护的挑战
因此,如何降低闪电影响,一直是系统设计中的核心课题。常见的保护措施包括:
避雷针:提供接地的低阻抗通路,成为近乎无限的电子接收器。
气体放电管 (GDT)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MOV)
不过,这些防护组件在多次雷击后功能会逐渐衰退,导致保护能力下降。
闪电虽多出现在暴风雨的天气中,但也曾在火山爆发、剧烈森林大火,甚至地表核爆中被观测到。市面上流传有许多关于闪电电压、电流与温度的数据,虽然没有”标准波形”,但 图2 提供了一个具代表性的电流变化曲线,最大电流可达数十万安培。
图2:雷击电流随时间变化的代表性数据。(来源:Kingsmill Industries Ltd.)
研究与猜想
数十年来,研究人员采用各种方式探索闪电:从实验室制造人造闪电、到在易受雷击区进行现场测量,甚至通过发射导线至雷云中诱发雷击。虽然人类曾多次尝试捕捉并储存闪电的能量,但始终徒劳无功。这种幻想在文学与电影中却屡见描绘:
《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31) :博士的科学怪人靠闪电获得生命;
《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1985) 中,主角通过钟楼上的避雷针捕获闪电能量,为DeLorean时光机充电。
闪电的标准解释可见于维基百科:“闪电是由雷云内部的静电积聚引发,当冰晶与水滴在积雨云的湍流中碰撞,导致电荷分离;一旦电位差过大,就会放电,伴随强光与雷鸣。”
然而,这真的是全貌吗?或许只是误导? 几十年来,科学家早已掌握闪电释放的机制,但究竟是什么在云层中引发了放电,始终是一道未解之谜。显然,这不只是单纯静电能量到达击穿临界点那么简单。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新模型
如今,这个谜团或许有了答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为此提出了新的完整解释:闪电的成因不仅是静电能量的释放,而是由宇宙射线、X 射线与高能电子交织而成的复杂物理过程。
这项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一个模型,涉及多个新名词与现象,包括:初始击穿脉冲(IBP)、窄带双极事件(NBE)、云内能量脉冲(EIP)、地面伽马射线闪光(TGF)、闪烁伽玛射线闪光(FGF)以及初始电场变化 (IEC)。
研究团队收集了历史上与闪电相关的数据(这类数据来源众多,资料量相当庞大)与当前的测量数据,提出假设,进行数据关联、模型建立与仿真,并将这些成果组合起来。最终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虽然对于像闪电这样的自然现象而言,永远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但这套模型似乎与观测事实高度吻合。
由该校电气工程教授 Victor Pasko 为主导的研究团队解释了雷雨云内部强烈电场如何加速电子。这些高速电子与氮气、氧气等分子碰撞,进而产生X射线,并引发大量新电子与高能光子的快速涌现。这种连锁反应创造了形成闪电所需的条件,揭示了X射线、电场与电子雪崩物理之间的关联。
电子雪崩与X射线的角色
研究团队指出,雷云中的强电场会加速电子,使其与氮气、氧气分子碰撞,产生X射线并引发连锁反应。这些高速电子辐射出的X射线会向四面八方散射,其中部分逆向辐射的X射线,会经由光电效应生成新的种子电子,进一步放大电子雪崩效应,最终引发闪电。
为了验证这套解释,研究团队通过数学建模来模拟大气事件,并与科学家在实地观测到的现象进行比对。这些观测涉及地球大气中的光电效应过程,其中高能电子受到来自宇宙射线的触发,并在雷雨云的强电场中倍增,释放出短暂爆发的高能光子。这一过程被称为地球伽玛射线闪光(terrestrial gamma-ray flash),其特征是自然发生、不可见的X射线爆发,并伴随超高频(VHF)辐射脉冲(图3)。
图3:概念图显示了从快速正击穿(FPB)到快速负击穿(FNB)转换的条件,根据相对论反馈阈值E0/δ与最小负向streamer传播电场E—cr/δ之间的关系。(来源: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研究团队展示了电子如何在雷云中被强电场加速,并在与氮、氧分子碰撞后产生X射线,进而引发电子雪崩,生成大量高能光子,最终触发闪电。他们将这些模型结果与实地观测比对,后者来自其他研究团队使用地面传感器、卫星以及高空侦察机收集的数据,并成功对应至模拟雷云中的条件。
这的确是极为艰深的研究,而其成果已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期刊,论文题为“Photoelectric Effect in Air Explains Lightning Initiation and Terrestrial Gamma Ray Flashes”。(个人小小意见:虽然用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一词在技术上正确,但这容易让人直接联想到爱因斯坦1905年的经典论文,可能会造成混淆。)
尽管这项研究主要针对闪电的物理起源,与工程师如何设计雷击耐受系统并无直接关联,但仍具启发性。它提醒我们:即使在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下,对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我们仍未能掌握所有答案。换句话说,基础科学仍有许多等待揭开的谜团。
你是否曾参与过需要具备雷击耐受能力的设计?在过程中遵循了哪些标准?采用了哪些技术与组件?又是如何验证其可靠性的呢?
责编:Rica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