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独行人
去旅游总要买点纪念品,但是由于某些小商品市场的“强力”制造和繁荣发展,使得旅游小商品愈来愈趋于同质化,几乎每到一个地方旅游卖的特产看起来都一个样子,买回家发现根本就是一堆废物(手动摊手无奈脸),又碍于花了钱的商品不舍得丢弃,于是,成为鸡肋。
来源头条号:一意独行人,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1. 看看这个小手链,是不是感觉似曾相遇在西藏。在各大步行街,小地摊,甚至山里的景点,海里的景点是不是都能见到。看起来觉得杂乱无章,但是要是按颜色,大小摆放好,是不是就更愿意花上数倍的价格购买?这些东西往往粗制滥造,买回家也不适合搭配衣服,甚至送人都不敢。
2. 是不是看起来很像云南特色。NONONO,但凡一个文艺的商店,都会卖埙,陶笛,小瓷人等纪念品。买的时候下定决心要好好练习玩一下,但带回去了根本不会有时间拿出来。唯一功能是——偶尔要向朋友展示一下:“这是我在云南买的!”朋友还会告诉你,我刚路过的步行街里就有卖。
3. 这也不是在杭州哦!虽然在杭州街头最常见,但是几乎到过的地方都有卖。卖了也后悔,分分钟就抽丝,气球给你看。几乎成了一次性用品。真正的丝绸还是要找正规渠道买,并且价格不能太低廉。另外我也不懂为何北方的特产店会卖丝巾,北方有哪里是丝织品出名的吗?
4. 钥匙扣。各种各样的钥匙扣真是琳琅满目。且不说现在很多都是指纹开门了,就算用得到钥匙扣,游客为什么非要在景点买一个十元钱,回家两天就能丢失钥匙坠儿的钥匙扣啊!并且某宝一搜,10元三个还包邮。
5. 发簪。广大的妹子们剁手神物。买回家几天就掉漆,露出塑料“黑色内心”,你还敢接着往头上插吗?这种动辄售卖二三十元的“历史旅游区”特产,买回家,随随便便碰一下还掉漆,能把自己气到爆炸,你确定要买吗?
6.贴纸,贴花。上面往往印着“XX地区旅游纪念”。可能在特产界看起来还算良心,but要是放个两三年,你会遭遇褪色,受潮等“灾害”。别问我怎么知道的,都是血与泪的教训。客人到家说不定还会问你——“这是你家小孩的涂鸦吗?真好看”。
7. 桂花糕,绿豆糕,板栗糕,香芋糕已经是各大旅游特产地的“共享”特产了。不管真正的发源地是哪里,这东西已经是哪里都可以买到了。超市里也总能见桂花糕的身影。如果你去了特产旅游点,跟你要价100元一盒,请马上打住,打开手机网购,还不用自己受累扛回去。
8. 佛教信仰为特色的旅游地区卖这些产品可以理解,问题是,海边小风情城,卖这个干啥呀!又不是当地生产,又不是当地特色,又不是当地文化的“三无”产品,简直是白白消耗了游客们对于这个景点的好感。并且,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有些纪念品带有特殊的寓意,当地居民都担心招惹到不好的事情发生,黑心商贩还能堂而皇之售卖给游客。
9. 说到这,想歪个楼。在涠洲岛买的海菠萝,别名中华荣兰。买完以后,边上有个年长的当地老阿姨说,这个东西有毒性,当地人都不会吃,专门卖给游客。后来上网查了,表示有微毒。目前没有查到确切证据有毒,只能说不会立即产生不好的后果。但是光是凭某些商家把自己都不吃的东西卖给游客,这一点就为财舍信了。在旅游产业的巨大利益下,总是有监管无法到位的地方,买食物特产更需要慎重,这一点不能心太大!
最后来一个当下流行的风车小发夹。戴在头上呼呼地响,这个东西确实挺好玩的,5元一个,但是某宝批发才不到1元钱/个,三十元能买一大包回去。
按照这么说来,是不是旅游纪念品都不值得买了?其实不然。买纪念品最讲究的是几个要点:一是当地特色,对于海边的城市,找一找海螺工艺品之类的产品。最好大到能当摆件,小到能做挂饰。配合当地风格来买,比如按海域,只有此处最常见的贝类。二是当地文化,按文化宣传来购买产品。也许有些产品确实是当地特色,但我们不知道。这就要多看看当地典籍了。三是当地品质,可能是同样的豆腐,由于水质的原因,就形成了独有的风味。除此之外还有当地口味,同时吃辣的地方,每个地方的偏好也不同。
买纪念品也挺难的,还得了解那么多知识,我等草民就不能随随便便的买个乐子吗?也行,先把心练大一点,买到啥都别气,那就行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