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ing的频率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般比较常见的频率是一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
个人建议,一般博士刚刚开始的几个月里我们常常会有一点迷失方向的感觉或者觉得自己的进度过于缓慢等等。所以初期我们可以安排和导师一周见面一次(如果导师ok)。
如此便于导师及时关注与反馈你的工作方向和进度是否需要调整。
除了第一次meeting外,每次和导师见面前也最好发一下自己的工作进展以及meeting agenda(这样可以提高meeting的效率,让自己吸收更多)
见面结束后可以给导师发送一份简短的会议记录。同样,也尽量简单一些。
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个比较general的模版:
What did we do last week? 可以让我们帮导师唤醒尘封在记忆中的上一周的meeting,毕竟有时候我们连自己昨天晚饭吃了什么都不一定记得,导师们除了自己这个这一个学生以外也还有自己的研究和事情;
然后再把我们当日的会议内容大致 Discussion items (讨论的内容)和 Action items (待办事项)类。Action items简单来说大概就是What are we doing this week?,再细致一些我们们还可以记录一下Potential blockers (潜在的困难)。
以上三点基本上可以涵盖每一次meeting的重点。如果你在总结meeting的时候这三个问题回答起来有点困难,很有可能说明你的这次meeting效率不是很高!给自己提个醒,及时调整~
TIPS:最好单独发一个简洁版的bullet point给导师,不要直接把自己密密麻麻的notes发过去,考虑一下导师的感受。
03
心态整理
虽然前面说的真的非常学术,不过其实大家可以稍微放轻松啦。
一般来讲,第一次见面导师们都会先聊聊近况,寒暄一下。(英国人常见开场白:how are you?) 当然了,最近大家都因为疫情的原因而在家所以只能回一句good。或者你也可以上来就问how are you,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毕竟是与导师的第一次正式见面,完全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不过导师们也是活生生的人,第一次见面时他们一般都会多去听一些我们的想法。所以我们要摆平心态,敢于提问!
作为萌新,我们在最初的阶段可能有一些自己觉得浅显的困惑想和导师探讨,但又担心给导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完全没有必要!
进入了博士阶段我们仍然还有很多专业上的内容需要学习,因此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拒绝完美主义,不要害怕出错。但是提问之前做好自己的功课是非常必要的,同学们!
实际上,以上的这些点不仅仅适用于即将开始科研生活的各位准博士生,也同样适用于刚刚确定导师的研究生们。
毕竟提到准备充分和积极自主,哪个老师不爱呢?作一位“主动而有准备”的研究者。
一方面我们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寻求沟通。初期建立起这样的良性沟通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我们由于沟通不畅而导致的压力和困难;另一方面,向导师的提问不该是我们拍拍脑袋随便想出来的,而是应该经过充分的事前搜索,调查和思考的。
最后,希望大家都和导师们的Meeting都愉快且收获满满!
更多的博士介绍,请大家持续关注《曼汉教育曼博士》公众号,小曼会定期更新相关的博士科研干货与博士奖学金项目分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